本文作者:admin

大学生上网,并不“精彩”(转)(转载)

admin 2021-03-19 47
大学生上网,并不“精彩”(转)(转载)摘要:   如今,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生活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生的生活已经从现实世界延伸到网络空间。但之后我们发现:大学生上网,并不“精彩”...

  如今,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生活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生的生活已经从现实世界延伸到网络空间。但之后我们发现:大学生上网,并不“精彩”!更有甚者,网络成了巨大的“毒瘤”……

  从1995年开始,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大学生网民不断增加。最新统计显示,截止2003年6月30日,我国网民已突破6800万,比2000年的1690万翻了4番,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这其中18~24岁的网民大概占47%,而该年龄段多为在校大学生。这些大学生网民中,有的能成为无所不晓的网络“大侠”,有的能成为独霸一方的“黑客”高手,但还有不少只会“帝国”、“反恐”,有的甚至连“伊妹儿”都不会发……

  一项调查表明,上网聊天者占34%,玩游戏者占28%,查资料者占38%。如此看来,62%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上网仅限于聊天和游戏,这是网络的悲哀;作为我国最大的上网群体,在校大学生的网络素质不能不让人忧虑。”华中师范大学一位老教授语重心长地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则高出一筹。互联网在美国最先应用的不是商业领域而是教育领域,目前美国70%以上的大学都提供不同形式的远程教育,包括各种课程、讲义以及在线学习小组。该国大学生利用网络创业的成功事例也不少。

  有关人士认为:“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中接受过良好教育并将对国家未来走向产生巨大影响的群体,他们的网络素质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么整个国家也很难在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成为强国。”

  种种迹象表明,在网络的吸引下,大学校园内诸如晚会、球赛等等的传统活动都显得“黯淡无光”了。但在某种程度上,网络并未给大学生带来什么“惊喜”,相反,带来的“忧虑”太多太多。

  有关机构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上网的大学生中八成以上访问过色情网站,经常光顾者占12%,另有76%沉迷于聊天室。资料显示,网络色情是导致大学生性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专家称:“色情网站鼓励和暗示网民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得满足,而这种满足又是现实无法获得的,长此下去,他们将沉迷于幻觉,极有可能走上犯罪之路。”

  胡俊(化名)曾是湖北某专科学校的一名优秀学生,来自农村。刚进大学时,胡对城市的不少新鲜事物感到陌生,看到同学上网只觉得那是在浪费时间,挥霍生命,从不涉足。即使有同学邀请他去,胡也都婉言谢绝了,独自一人去上自习。上大二时他寝室同学买了电脑,一次同学不在,胡因为好奇偷偷打开了电脑,突然弹出了一个色情网站。对“性”几乎一无所知的胡当即感到面红耳赤,连忙拔掉电源,但他事后又禁不住好奇再次打开那些赤裸裸的画面。此后胡经常趁同学不在偷上黄色网站……忽然有一天,几名公安来到胡的学校将他带走,说他涉嫌强奸。胡的老师和同学都不相信这是真的,胡掉着眼泪对老师说:“我做了一件足以让我一生都后悔的事,你们能原谅我吗?”……最终,胡被判了重刑。

  类似的事例在全国不少高校时有发生。

  提及聊天,必然少不了OICQ(即QQ),它是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即时通信网络,仅次于AOL ICQ和AOL AIM。记者在华中农业大学、我校随意采访了30名学生,除两名新生外,其他28名学生至少有一个QQ号,有两个或两个以者占62%。

  目前,OICQ作为情感快速传递的一种工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它作为社会交往、了解异性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一些学生沉溺于虚拟环境,不能自拔,甚至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

  在我校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搜集的网络犯罪的案例中,由QQ引发的不少“大学生被害事件”发人深省。在天津上大学的大连女孩许婷(化名)被网友骗走了手机等财物。湖北一师范类院校女生何琴(化名)在与和她聊天达一年之久的湖北省浠水县一网友见面时被对方强奸,当她意识到网友仅仅只是想占有她的肉体时,再想找该网友讨回公道,网友已经从她的QQ中消失了。网名为沙子的南京某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在聊天时被聊天经验丰富的伊春市毕冬冬的“网上形象”深深吸引,在与他第三次会面时被杀害了……

  BBS也是不少大学生网民的最爱,谈及“水木清华”、“珞珈山水”、“白云黄鹤”,大学生们很容易联想到他们的“家”——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但是BBS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毒瘤”。武汉某综合性院校的学生李某和刘某在BBS聊天中互相漫骂,次日李某约同学将刘某打成骨折,刘某伤愈后约请社会上朋友又将李某打伤,几乎致残。后经公安机关处理,这一事件才得以平息,李某和刘某双双被学校开除。

  据检察日报报道,2002年10月19日,北京某高校学生吴某在网上发表了大量侮辱同学白某的留言,语言龌龊,不堪入目。吴某气愤至极,在与白某理论中双方发生争执。当晚,白某再次对吴某进行辱骂。不堪忍受巨大精神压力的吴某将白某告上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就白某利用网络辱骂他人而引发的侵犯名誉权案作出终审判决,判罚白某赔付吴某精神损失费5000元。

  除了给社会治安带来了隐患,网络还影响了不少大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

  网络游戏是不少大学生的“宠物”。湖北一高校的校内调查表明,30%的学生沉溺于“CS”之类的网络游戏。

  2002年浙江大学开除了120名学生,他们大都沉迷于网络不知归路,考试多门“大红灯笼高高挂”。某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江科(化名)进学校时曾拿了新生入学一等奖学金,但是后来江科沉迷于电脑游戏,旷课成了习惯,现在已经有十多门功课不及格,面临退学的危险。

  “包夜”(通宵上网)成了不少大学生周末必做的一件事。武汉几名高校教师向记者反映,每周一的课“最难上”,因为很多学生都懒洋洋地爬在桌上,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他们说,这些学生一定是周末上了通宵。

  某高校经济学院大四的小张和不少同学经常过着“黑白颠倒”的日子。他说:“通宵下来都会十分疲惫,大脑膨胀得似乎要崩溃,一两天内都不怎么想吃饭。”医学调查还表明,睡眠缺乏会导致食欲下降、身体免疫力下降、思维能力降低等问题。一位心理医生介绍,正常人在睡眠长时间被剥夺后,还可能出现情感冷漠,心理活动异常,不能作出精准的动作,感知、记忆、思维、言语等各种反应能力显著下降等病状。一般情况下,这种状态将持续3至4天。

  小张说:“我每次回来都告诫自己下次不去‘包夜’,可身体一恢复又管不住自己了。现在发现网络真像块毒瘤,但毒瘾就是戒不下来。”

  2003年2月27日,我校计算机学院21岁的大一学生唐某上午课程结束后,顾不上吃午饭,便和同学直奔校门外的一家网吧打游戏。连续上网5小时后,突感头疼,口吐白沫,继而昏迷。唐由被送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紧急抢救,但最终无力回天,被诊断为“脑死亡”。次日唐离开了人世。唐的父母次日从江苏启东急赶至武汉,望着只有心跳,紧闭双眼的儿子,痛不欲生。

  接受记者采访的几名武汉高校老师呼吁,大学生们应珍惜时间、珍惜健康,切不可随意“透支生命”。

  2002年12月26日,我校材料学院凡拥有或即将购买计算机的学生及其家长,都签下了一份“承诺书”,拒绝“黄色”和“游戏”。承诺书一下达,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这对自制力差的同学是个很好的约束,但也有不少学生觉得承诺书专制、强迫味道太浓。学生小张说:“购置和如何使用电脑是个人的事,学院、学校无权干涉。”

  对此材料学院老师们的解释是:“寝室电脑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觑,我们对部分学生不放心,他们买电脑很可能为了打网络游戏。”

  “有的学生买电脑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与生活,而有的则纯粹为了娱乐。”这里实际上涉及到“我国大学生‘网络素质’不平衡”这一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不平衡呢?有关专家称,造成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自身对网络认识有偏差;二是高校普遍网络环境匮乏,高校在网络素质教育方面资源的不足。

  大学生网址导航发现,不少大学生以为网络就是发发电子邮件,交个网友什么的,很少有学生将网络真正应用到学习、电子商务以及提高自身网络综合素质这三个层面。

  前不久记者在网上碰到中国地质大学一网名叫“小鱼儿”的男生。他说:“上网下载论文特方便,不像原先的师哥、师姐,还得花钱请人代写。”某高校计算机学院的一研究生告诉记者,他在武汉读本科做毕业设计时,全班就他一个人的论文是“原创”的。某高校时政网部分“文献选读”的点击数远远高过了一般的时政新闻,据介绍,那个栏目是学生写党校思想汇报的最佳去处。

  胡江波是我校电子商务2002级的学生,他和几个朋友成立了“昊天工作室”,弄了个名叫“好望角”的电子商务网站,目前已经实现赢利。胡江波说:“说实话,好像整个年级就我们在搞电子商务,也许其他同学担心陪钱吧!”

  虽然现在不少大学生热衷于计算机考级、考证,但毕业后将本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少之又少。2003年11月底在武汉的一次大型招聘会上,一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告诉记者:“一名过了计算机3级的学生前来应聘,我们原以为她是个不错的人才,结果后来问到Office、Firworks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时,居然一问三不知。”该经理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对网络了解的不是不深,而是不广,不实际。

  因特网的发明者宣称,网络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人、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美妙境地。从理论上讲,任何人只需要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可以实现自由出入“数字化王国”的梦想。尤其是各类BBS,使每个人都成为公开传播信息的制造者。因此网上有名言:互联网上无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但是,是否真的就如此自由呢?以理工大经纬论坛为例,该论坛记录了每一位网友的登录时间、上网地点,并能由ID查到其注册的姓名、院系专业、住址等内容;并安排专人对论坛24小时行监控,严堵反动、色情等违反国家相关法规、法律的信息和可能对学校、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等等。正是国家传播的控制手段在技术和管理层面多管齐下,我国互联网无政府的状态并未出现。

  不过记者发现,大学生普遍没有对自己的网上言行加以重视。

  2003年11月15日晚,一网名“shuangge”的网虫利用网络漏洞窃取了我校升升学生公寓11716名学生的登记照,并将部分女生的公布在学校BBS上搞起了“选美”,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网友发帖“声讨”shuangge,他们认为shuangge全然没有理会女生的意愿,侵犯了她们的隐私权,并要求shuangge道歉。

  我校文法学院法律系主任谢薇指出:“此事应属于‘网络侵权’,它与一般侵权不同。不过,未经允许就公布他人照片则侵犯了肖像权。shuangge应立即停止侵害,并赔偿其精神损失的法律责任。”

  不过面对网友的质问,shuangge并未觉得此事有什么不妥,而且在帖子被论坛管理员删除后还表示,谁想看照片可以与他联系,采取其他方式公布!

  我校经纬网负责老师黄文玲在该网站一次“斑竹”聚会中说:“衷心希望电脑高手不要把自己高超的电脑技能滥用。在网上‘犯罪’虽说比较隐蔽,但网友们更应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是现实生活的延伸。”

  网络以其高速度、大容量、超便捷正逐渐成为最先进的传播媒介。基于此,为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华中科技大学于2000年9月提出“各机关、院系要制作自己的网页”,随即各个院系、科室乃至不少学生社团都建立起了“网上门户”。但是,最近该校校报学生记者调查发现,30%的网页因为内容陈旧更新过慢成了“死网”、“呆网”。

  “既然网页挂出来了,怎么不更新呢?”华中科技大学2002级新闻学院王凡向记者讲述他前不久的经历时有些生气。原来王凡想考某学院的研究生,他上该院网站上查找相关信息,可是打开后页面显示的资料还是2001年的,最新的更新日期还是2002年6月5日,王凡点击“考研之窗”,页面显示:“对不起,本页正在筹建中!”

  记者还浏览了武汉其他高校的网站,发现“死网”、“呆网”是个通病。某理工类高校网络学院的网上教程一个月难得更新一次。对此,该校网络中心的一工作人员称:“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是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它从1994始建以来,主干网速在4M以上,部分线路达155M,通达中国大陆31个省会的80余个城市,联网的大学和科研单位有550多个,用户200万人。这样的网络根本无法与国外高校高速的Internet相比。”

  但是记者发现,虽然客观上条件受限,但是高校还应在主观上承担责任。

  某学院99级有个名叫“秀品”的网络工作室,该工作室的不少网页设计在国内比赛中多次获大奖。他们为学院网站设计的颇具学术气息的“静态”页面,受到不少兄弟院系的称赞。但该院不少学生提出:“网站没建后台,更新一条信息就得重新修改、上传一次页面,十分麻烦。”2002年底记者曾问该学院学工办主任:“网站不仅是学院的门面,还是学生与学院沟通的桥梁,为什么不花几百元钱,请几个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编写后台程序呢?”该主任一脸无奈:“这是上头负责的,他们要求我们就得改,他们不要求我们改了还要挨批……上头忙,所以就难更新了。”

  不少高校口口声声称“要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但是记者浏览这部分高校发现,他们大都只在建站初上传了为数不多的可供下载的网络课件。

  一位计算机学院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是我们教师不愿意把课件上传到网上,而是上传的程序太烦琐。我们得先征得学院的同意,然后拿着学院的批条找网络中心,让他们分配服务器空间,然后才能上传。这样下来,原本只需要1个小时就能将课件上传,现在往往要拖上好几天。另外,学校提供的服务器空间功能十分有限,若自己配备服务器成本又太高。”

  此外记者还发现,有的高校做网站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评估检查。

  高校内部网络资源分散也造成了学生享用不到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类国内一流高校也难做到校内网络资源的“一体化”。我校大三学生马尧说:“现在查分得上‘教务处’网站,查学生信息得上‘学工部’网站,饭中吃出沙石投宿食堂得上‘后勤集团’网站,借书得上‘图书馆’网站……不断输入一长串的新地址太烦琐了,难道学校就不能建设一个综合网站,囊括学生所需要的一切服务?”

  为促进校园信息化进程,某高校三年前开始鼓励各个部门建设自己的网站,学校党委、团委、学工部纷纷出资招人打造“主题网站”。结果你的信息不通知我,我的新闻不告诉你,很难在其中一个网站看到全面的新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校内新闻资源、访问群的分散。不过后来三个网站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主要负责人聚在一起探讨适合各自的定位,宣传部旗下的网站以新闻宣传为主,团委旗下的网站以网络服务为主,学工部旗下的网站以学生工作、提供咨讯为主。找准了自身定位后,三个网站资源共享,各自访问量均大踏步提升。

  一项调查显示,40%的学生上网时间过长是因为课外活动过于单调引发的。因此,如果高校开展多开展贴近学生生的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发展多方面兴趣,改变单一的课外生活方法,使课外活动对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吸引力,也许能解决学生“恋网”的问题。

  不过武汉大学一位辅导员却认为:“‘恋网’不一定是坏事,如果高校能开展好‘网络素质教育’,使学生们学会在网上猎取“精华”,我们也不必为学生担心了。”

  但是记者发现,除了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学院开设了“网络素质教育”这门课外,其他高校顶多就开设了选修课。而据记者调查,这些选修课大都“明存实亡”,即使平常不去,考试稍微准备准备也能过关拿到学分。

  虽然互联网功过皆有,但利用好它却是一笔财富!

  “非典”期间,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利用网络及时通报非典疫情。我校经纬网连续发布的37条该校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防非工作进展情况,每条点击数都在千人次以上。这让师生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校内外最新的非典防治情况,有效地控制了人员流动带来的非典传播。

  在《羊城晚报》“晚晚好彩”的彩票版上面经常能看到“刘洋”这个名字,他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四的学生。刘洋爱好写作,起初总是寄信投稿,但投十篇难得中一篇,刘洋还以为自己的文笔不行。后来一位职业撰稿人建议他改用电子邮件投稿,刘洋照做了,没想到以前没发的稿子全发了。这时他才知道,编辑们早就“无纸化”了。现在刘洋的稿子撒向了全国各地,每月他都能收到不少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的稿费单。

  2003年10月28日,我校规划0202班尝试了一次在网上开班会,学生们有的在寝室上网,有的在网吧,还有的在家里。当晚7:00左右,学生们陆续登陆了QQ中的自建聊天室。第一次在网上开班会,大家觉得很新奇,不一会儿“叽叽喳喳”了起来:“那位胡言乱语的帅哥贵姓?”“美女都来了吗?”……班会讨论了组建运动会拉拉队、投广播稿等事宜。在聊到秋游地点时,聊天室炸开了锅。汪卢松提出去中山公园,门票由他包,并配了个“^_^”。很快“鲍鱼”和几名女生“喊”道:“汪卢松太狡猾,‘中山’根本不用门票。”以唐文迪为首的数位武汉女生大叫“秋游冲出武汉”,不少同学“拍手叫好”,并各抒己见。岂料团支书陈增炜敲了两行字:“到外面秋游很好,但这次不行。”屏幕上立即“晕倒”一大片,一个“晕”字刷了两页屏……

  网上开班会是该班团支书陈增炜提议的,他说:“以往开班会同学们大都是硬着头皮参加,有的则干脆不来。平时难得见到大家这么踊跃发言,有什么想法能很轻易地吐露出来,也许在网上大家都不拘束吧!”

  江苏某珠宝公司的文案王勇大三时曾掉过一次钱包。王勇把自己丢钱包的“郁闷”发在BBS上,没想到第二天一位老师通知王勇,说拣到了他的钱包,并且看到了他的帖子。王勇领回钱包时喜出望外,说:“没想到BBS上有这功能!”其实不少高校网站开设了失物招领台、跳蚤市场,极大地服务了学生。

  12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大在线”网站“网视”频道正式开播,据称,这是中国高校首家校园网络电视台。该网站一学生介绍:“网视频道安排了‘E人有约’、‘侃侃而谈’、‘原创DV’等节目,虽然我们的电视主持人比较业余,虽然播出的‘原创’节目有限,但是这些校园新闻、校园电视剧十分受学生欢迎。”

  大学生网址导航认为:“网络是没有任何阶层、界限的,是自由的,但是这个自由是建立在遵守国家法律和互联网各项法规的基础上的,遵守这个游戏规则才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我校宣传部部长赵宏中教授认为:“上网是文明、进步的体现,但在网络上的交流必须有思想,拒绝低级趣味,应学会利用网络广泛猎取知识。”赵部长认为,若想提升网络文化的品味,网站应加强管理,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同时要坚持引导、营造正确的网上舆论。 转自/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haoqitech.com.cn/hqwx/13.html发布于 2021-03-1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昊奇文学之家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